• 首頁
  • /
  • 網誌
  • /
  • 【息肉】不只在大腸!不切除會變癌?息肉成因、症狀、預防方法一覽

【息肉】不只在大腸!不切除會變癌?息肉成因、症狀、預防方法一覽

提起息肉 / 瘜肉,大家往往會聯想起大腸癌,但其實息肉還會在身體其他部分生長。到底息肉會產生甚麼健康影響?息肉是不是一定要切除?本文將一次過為大家解答各種有關息肉的疑慮。

息肉是甚麼?

息肉(Polyp)是由細胞增生所造成的贅生物,除了大腸之外,亦可在等胃、鼻、皮膚等部位生長。很多人聽到「生息肉」就非常擔心會生癌,但其實息肉並不一定是惡性。具體而言,息肉主要有兩大類型:

  • 增生性息肉(hyperpastic polyps):最常見而且大部份是良性,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率非常低
  • 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具有癌前病變風險,因此無論大小,一般都會建議切除

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Colon Polyp)初期是良性,但部分會隨時間而變大和出現癌變。研究指出,腺瘤性息肉有9成半會演變成腸癌。大腸癌是香港第二號癌症殺手,但如可及早切除息肉,大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可大幅減低。醫生會透過腸鏡進行檢查,並將息肉切除。由於部分息肉的型態無法即時鑑定,醫生都會「寧枉勿縱」,切除息肉後才化驗息肉會否有癌變風險。

大腸息肉成因

  1. 年齡:50 歲以上人士
  2. 肥胖:缺乏運動、過重,長期攝取高熱量、高飽和脂肪食物
  3. 飲食習慣:長期多肉少菜
  4. 遺傳
  5. 煙酒

症狀

大腸息肉症狀包括糞便有血或呈現黑色、持續腹瀉或便秘超過一星期,以及腹痛等。然而,由於其他疾病亦會呈現該些病症,因此難以憑此判斷,需要由醫生進一步檢查。

大腸息肉預防

要預防大腸息肉,最重要是養成健康生活。首先飲食上應少食紅肉和高脂食品,多食蔬果和全穀類等高纖食品;此外亦應保持每星期至少 5 次、每日 30 分鐘的運動,避免肥胖之餘亦可促進腸道蠕動。

50 歲以上人士是患上大腸息肉的高危人士,因此定期檢查十分重要。50 – 75 歲而又沒有出現大腸癌症狀的香港居民可參與政府的「大腸癌篩查計劃」以獲得資助,從私營醫療機構接受篩查服務,預防大腸癌。

子宮息肉

子宮息肉是由於組織增生而成,可因應息肉生長的地方再分為「子宮內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和「子宮頸息肉(Cervical polyp)」。子宮息肉大部分為良性,但子宮內模會變得不平整,不利著床,繼而影響受孕能力。一般而言,子宮息肉毋須即時切除,只需定期追蹤檢測,但如有懷孕計劃或出現異常出血的情況,便可考慮透過手術切除改善問題。

子宮息肉成因

目前成因未明,但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子宮內膜炎的女性會較大機會出現子宮息肉。此外,肥胖或更年期前後的女性亦有機會因荷爾蒙變化而形成子宮息肉。

症狀

大部分人都是進行檢查時才發現子宮息肉,但少部分人會有經血量增多、月經日數延長等狀況。

子宮息肉預防

子宮息肉生長後不會消失,但有時候會隨著子宮內膜每月剝落而在經期與血液一同排出。子宮息肉移除後亦有機會復發,因此定期檢查才是預防子宮息肉的有效方法。

胃息肉

與腸息肉相比,胃息肉(Gastric Polyp)甚少引起不適症狀,演變成癌症的機會亦非常低!通常人們得悉自己有胃息肉,是在照胃鏡時無意發現,而且多數不會切除。

胃息肉成因

胃息肉主要分為三類,成因各異。第一是「胃底腺息肉」,佔大多數的胃息肉問題,多發生在中年婦女身上,一部分是因家族性遺傳,而另一部分是與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有關。胃底腺息肉屬良性,大小一般小於0.5厘米,而且往往多於一粒。

另一常見胃息肉是增生性息肉,與慢性幽門螺旋桿菌等引起的慢性胃炎有關,大小介乎0.5至2厘米,癌變機會少於1%,但如果息肉大過2厘米,癌變風險就會較高,需要考慮切除。當病人的幽門螺旋桿菌問題根治後,原來的增生性息肉亦因此而縮小。

最後是腺瘤性息肉,雖然同樣由幽門螺旋菌感染,但在整體胃息肉患者中只佔少於 0.1%。由於腺瘤性息肉是胃癌前的變化組織,因此一經發現便需徹底切除,並需定期檢查胃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成因之一。

症狀

胃息肉不會帶來特別感覺,亦不會對消化系統構成影響。事實上,大部分長胃息肉的人士都是接受胃鏡檢查中無意發現。

胃息肉預防

患者可針對慢性胃炎原因作應對,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可接受藥物治療。減少質子泵抑制劑可預防胃息肉,而該些息肉通常是良性。

鼻息肉

鼻息肉(Nasal Polyp)絕大多數情況都不會演變成癌症,但如果息肉太大或太多會影響呼吸和嗅覺。鼻息肉不會自行消失,醫生一般會先處方類固醇噴劑把鼻息肉縮小,但如果鼻息肉帶來鼻腔嚴重阻塞、鼻蓄膿、鼻竇炎等問題時,就需要考慮進行手術切除。手術後,仍然需要繼續使用類固醇噴劑或生物製劑,以防復發。

鼻息肉成因

鼻黏膜如因反覆受刺激而發炎及腫脹,便有機會導致長出鼻息肉。鼻息肉外表光滑呈白色,當發炎時會因充血變成紅色。鼻息肉並非細胞增生,而是黏膜過度生長所致。患有過敏性鼻炎、哮喘的病人會較高機會有出現鼻息肉。

症狀

如以下症狀持續逾12周,就需要注意鼻腔是否已出現鼻息肉:

  • 流鼻水、鼻塞
  • 嗅覺減退
  • 面部或頭部疼痛
  • 鼻後滴流

鼻息肉預防

要避免鼻黏膜因持續發炎而產生息肉,最根本的方法是控制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等疾病。另外,亦應減少接觸粉塵、花粉等致敏源、保持家居清潔,避免鼻黏膜長期受到刺激。

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Cholesterol Polyp)通常是在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時才無意發現。膽囊息肉演變成癌症的機會非常低,大部分息肉的大小均少於1厘米,只需定期監察便可,但大於1厘米就有癌變機會,需要切除。

膽囊息肉成因

膽固醇息肉是主要類型,佔整體六成,原因是由於膽固醇堆積引致黏膜增生。其餘良性情況包括腺肌增生和炎性息肉。只有少部分的息肉才有機會變成惡性。

症狀

大部分患者都沒有症狀,只有少數患者會感到輕微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

膽囊息肉預防

現時未有任何醫學研究證實有效預防膽囊息肉的方法,但一般建議避免油膩、高膽固醇的食物。

皮膚息肉

皮膚息肉(Skin Tag)亦即皮膚贅疣、垂疣、軟纖維瘤,是良性的皮膚增生,不具傳染性。皮膚息肉呈肉色或啡黃色,形狀可為粒狀、袋狀或絲狀,常見於臉部、頸部、腋下、胸部下方等位置,雖然對健康無害,但會影響外觀或因經常磨擦而感到疼痛。

要切除皮膚息肉,除了傳統手術之外亦可使用激光、電烙和冷凍治療。千萬不要自行處理皮膚息肉,此舉有機會導致發炎和細菌感染。皮膚息肉不會自行減退,塗藥膏不會有幫助。

皮膚息肉成因

現時仍未有確實成因,一般相信與皮膚長期受磨擦有關。肥胖人士、糖尿病患者、孕婦亦有較有高機會患上皮膚息肉,而孕婦分娩後皮膚息肉會自然褪去。

症狀

皮膚息肉沒有任何症狀,不會疼痛或痕癢感。

皮膚息肉預防

皮膚息肉多在皮膚皺褶的位置長出,因此透過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減少因肥胖而造成的皺褶可降低風險。另外亦可改穿寬鬆的衣物,以減少皮膚的摩擦。

總結

由此可見,雖然息肉有機會變成癌症,但大多數都是良性,只需透過定期的觀察與檢查,及早發現和處理,便可將風險降低。

一份全面的保險更有助減輕息肉檢查或治療時的開支負擔。Avo OutpatientGuard 門診保障涵蓋耳鼻喉科、皮膚科、婦產科等超過 20 個專科門診服務,每年可享用高達100 次,讓你獲得全面的醫療保健體驗。另外,Avo 癌症保險保障常見癌症的診斷與治療,18 歲非吸煙男性每月保費只需約 $13,便可預早應對健康風險。

分享
上一篇: 【白內障】長者常見眼疾 成因可以避免?白內障手術類型與治療費用一覽 下一篇: 【登革熱】二次感染可致嚴重併發症 如何防治登革熱? 返回網誌
##03e61054f0e112afc0005d007c9eb98a7eeb6c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