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 網誌
  • /
  • 【手足口病】手腳出現水泡 病徵與流感相似 5歲以下兒童更易傳染

【手足口病】手腳出現水泡 病徵與流感相似 5歲以下兒童更易傳染

手足口病是常見的兒童疾病,主要透過分泌物傳染,通常由柯薩奇病毒和腸病毒 71 型引致。後者引致的手足口病尤其受到關注,因為它可引發較嚴重併發症。手足口病常見症狀為手腳出現無痛水泡,其餘症狀與流感相似。在香港,手足口病的高峰期一般為 5 月至 7 月,亦有機會於 10 月至 12 月出現較一小波高峰期。

手足口病高危人士

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的幼童身上,由於其高度的傳染性,很容易在幼稚園和幼兒中心中造成爆發性傳染。然而,成年人也有可能患上手足口病,主要為有子女染病的家長。他們在照顧子女或清潔子女物品(例如餐具、玩具和衣物)時,容易接觸到帶有腸病毒的分泌物,增加患上手足口病的風險。

手足口病成因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引致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主要包括:

  • 腸病毒 71 型
  • 柯薩奇病毒

這些病毒主要透過以下途徑傳染:

  • 直接接觸患者體液
  • 糞便
  • 病毒污染物體表面後再接觸口鼻及眼等黏膜部位
  • 飛沫傳播

手足口病在兒童間中特別常見,因為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尚未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免疫系統亦較成人差。當有學童在學校環境染病,便容易接觸到其他人,增加傳播風險。

手足口病僭伏期

手足口病的僭伏期介乎 3 - 7 天之間。在感染的首星期傳播風險最高,且病毒可以通過糞便排放生存數星期之久。一般情況下,患者通常需要約 7 至 10 天的時間才能康復。而大人的免疫系統較強,所以康復時間會更短。

手足口病症狀

手足口病的初期症狀包括:

  • 發燒
  • 食慾不振
  • 疲倦
  • 喉嚨痛
  • 口腔出現水疱
  • 口腔潰瘍(通常位於舌頭、腮部黏膜和牙齦)
  • 手掌、腳底和臀部出現水泡

手足口病併發症

腦炎

手足口病中的柯薩奇病毒和腸病毒 71 型可引致腦炎,尤其是對於幼兒和免疫系統較弱的兒童。腦炎是指腦部組織的發炎,可能導致頭痛、發燒、嘔吐、嗜睡、意識改變和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患上腦炎的兒童亦較常出現抽搐症狀。曾患腦炎的兒童需要定期量度頭圍,檢查腦部狀況。

腦膜炎

柯薩奇病毒和腸病毒 71 型也可能引起腦膜炎。腦膜炎症狀包括頭痛、發燒、頸部僵硬、嘔吐、皮膚出現瘀斑和意識渙散。患腦膜炎的兒童亦會出現頸部及身體僵硬、身體亦有機會出現紅色或紫色斑點。另外,如嬰兒或幼童持續哭喊不止、嗜睡及活躍程度銳減,亦是患上腦膜炎的徵兆。

肺炎

此外,手足口病還可引致肺炎,尤其在免疫系統較弱的個體中。常見的肺炎症狀包活咳嗽、呼吸困難、胸痛、發燒和嗜睡等症狀。肺炎需要適當的治療,包括抗生素和支持性治療。嚴重的肺炎甚至可造成肺積水、胸腔積膿、敗血症、休克等致命併發症。

心肌炎

常見引致手足口病的腸病毒 71 型有機會引發心肌炎。心肌炎的常見症狀與一般流感類似,例如咳嗽、喉嚨痛、發燒及流鼻水等。如果心肌炎由病毒引致,它們會觸發免疫反應並攻擊心臟,造成心律不整及紊亂,並出現心悸、胸痛、呼吸困難和疲勞等症狀。

肝炎

手足口病的患者亦有機會引起病毒性肝炎,即肝臟組織的發炎。肝炎可能導致肝功能異常,表現為黃疸、腹痛、食慾不振、噁心和嘔吐等症狀。此外,患者的眼白亦有機會變黃、小便會出現茶色或深褐色等。

 即使兒童痊癒後,亦有機會感染其他腸病毒而再度發病,所以家長應從小向兒童灌輸衛生常識,便可以大大減低傳播風險,並時刻留意兒童有否出現感冒症狀、手腳有否出現水泡等。如出現類似症狀,便應多加留意兒童是否已感染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通常不會引起併發症,但當受到腸病毒 71 型感染時,仍然存在引發嚴重手足口病併發症的風險。因此,如手足口病患者持續出現以下情況,應儘快就醫以控制病情:

  • 高燒不退
  • 反覆嘔吐
  • 昏睡狀態
  • 神情呆滯
  • 肢體乏力
  • 肌肉抽搐

預防手足口病

家長應時刻留意小朋友的衛生狀況,避免感染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病徵可以非常嚴重,甚至引發其他嚴重併發症。現時手足口病沒有任何預防疫苗,所以家長應教育小朋友建立衛生習慣,減低感染手足口病的機會。

以下是手足口病的預防方法:

  • 保持空氣流通
  • 常用梘液或酒精搓手液清潔,避免接觸面部及眼部
  • 避免小朋友與別人共用物品,例如餐具、毛巾及其他個人用品
  • 避免與其他小朋友親密接觸,玩耍時保持適當距離
  • 打噴嚏或咳嗽時要掩口然後洗手
  • 分泌物用紙巾包好並放入有蓋垃圾筒,然後徹底清潔雙手

為了避免將手足口病病毒傳染給他人,患者應該避免上學或參加集體活動,直到所有水泡變乾。如感染是由腸病毒 71 型引致,患者完全康復(即發燒及紅疹消退,以及所有水泡結痂 )後應留家休息多兩星期才回校上課。

分享
上一篇: 【長者生活津貼】未滿70歲已可申請︱長者生活津貼申請資格/流程、資產上限/審查/轉移、津貼金額及離港限制 下一篇: 【回鄉證過期續期】網上預約教學︱回鄉證快證、相片、預約地址 返回網誌
##03e61054f0e112afc0005d007c9eb98a7eeb6c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