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嬰兒黃疸】如何預防?家長必知症狀、成因與治療方法
新生兒回家後,家長可能會發現寶寶皮膚和眼白發黃,這是常見的生理現象,通常會隨著時間自然消退。然而,有時黃疸指數可能會達到較高的水平,影響健康。本文將深入探討初生嬰兒黃疸症狀、指數、成因、影響及治療方法如照燈,幫助家長掌握相關知識,確保寶寶健康成長。
甚麼是黃疸?
黃疸(Jaundice)是一種因為血液中的膽紅素(Bilirubin)濃度升高,而導致皮膚、眼白和黏膜變黃的現象。黃疸並不是一種單一的疾病,而是一種臨床症狀,可能由不同因素引起,包括肝臟疾病、血液問題或膽道阻塞等。其實膽紅素有保護身體的作用,適量的黃疸不會對身體有害。有研究指出膽紅素有可能抑制乙型鏈球菌的生長,減低初生嬰兒受細菌感染的機會。不過,若黃疸情況嚴重,有機會影響嬰兒的腦部發展。
初生嬰兒黃疸症狀
初生嬰兒黃疸(Neonatal Jaundice)的最明顯症狀是皮膚和眼白變黃,根據成因不同,可能還會伴隨以下症狀:
- 食慾不振
- 尿液變深(像茶色)
- 糞便顏色變淡(灰白色)
由於膽紅素水平無法直接觀察,且嬰兒無法表達不適,家長應留意嬰兒是否有哭鬧或小便量不足的情況。如果寶寶正常進食且每四小時左右小便一次,通常問題不大。然而,若出現上述黃疸症狀,應儘早就醫,確保得到適當治療。
初生嬰兒黃疸影響
大多數新生兒的黃疸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然而,若膽紅素指數過高(特別是超過 20 mg/dL),可能對腦部造成傷害,導致核黃疸(Kernicterus),影響神經系統發展。因此,醫生會根據膽紅素水平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以降低潛在風險。
初生嬰兒黃疸成因
初生嬰兒黃疸是一種常見的生理現象,約 50% 的足月嬰兒和 80% 的早產兒會在出生後幾天內出現黃疸,主要成因包括:
- 生理性黃疸:由於新生兒肝臟發育未完全,無法迅速分解體內多餘的膽紅素,通常在 1-2 週內自行消退
- 母乳性黃疸:部分母乳中的物質可能影響肝臟對膽紅素的代謝,使黃疸持續較長時間,但通常不影響嬰兒健康
- 阻塞性黃疸:多見於亞裔新生兒,主要由先天性膽管閉塞或膽管囊腫引起,導致膽汁無法順利排出腸道。此類黃疸通常較持久,且嬰兒的大便可能因缺乏膽汁而呈灰白色
初生嬰兒黃疸亦有機會由感染、與母親血型不合、代謝疾病、肝膽疾病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因素引起,需進一步醫學評估與治療。
為什麼初生嬰兒出院後才出現黃疸?
生理性黃疸通常在嬰兒出生後第 3 至 5 天達到高峰,因此若寶寶在出生後 1 至 2 天內出院,可能回家後才開始出現相關症狀。家長應密切觀察寶寶的狀況,若發現皮膚顏色逐漸加深、黃疸範圍擴大,或伴隨嗜睡、不願喝奶、嘔吐、發燒、哭聲異常等情況,應立即就醫。此外,黃疸指數在頭幾天可能會持續變化,因此應在醫院門診或母嬰健康院接受醫生檢查,並定期覆診,直至黃疸消退。
新生兒黃疸指數正常值
黃疸的嚴重程度通常透過測量血液中的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來評估,新生兒黃疸指數正常值依年齡而有所不同:
- 出生 24 小時內:不應超過 5 mg/dL
- 出生 48 小時內:不應超過 10 mg/dL
- 出生 72 小時內:不應超過 12 mg/dL(足月嬰兒)
- 出生 72 小時內:不應超過 15 mg/dL(早產兒)
黃疸治療方式
1. 光線治療(照燈)
照燈是針對膽紅素過高但尚未達危險程度的新生兒常用的治療方法。利用藍光分解膽紅素,幫助它經由尿液和糞便排出。治療期間,嬰兒會在藍光燈下接受照射,通常需要 24 – 48 小時,並每隔幾小時翻身以確保光線均勻照射。治療過程中,嬰兒的眼睛需用護目罩保護,並且應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以促進膽紅素排出。如膽紅素水平經過治療後仍偏高,可能需要考慮其他治療方式。
2. 換血治療
如果黃疸過於嚴重,或照燈效果不佳,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換血治療。換血治療是通過用新鮮血液替換嬰兒體內的血液,迅速去除過多的膽紅素,從而有效降低黃疸指數。與照燈相比,換血治療的併發症風險較高,因此需要更加嚴格的監控和處理程序。
3. 增加餵食與補充液體
對於黃疸較輕的情況,增加餵食頻率或補充葡萄糖水及靜脈點滴,有助於促進膽紅素的排出,並有效預防脫水。
預防黃疸的方法
儘管生理性黃疸無法完全避免,但家長可以採取以下措施,降低黃疸加重的風險:
- 儘早哺乳:有助於促進嬰兒腸道蠕動,加速膽紅素的排出
- 保持足夠水分:確保嬰兒攝取足夠的水分,防止脫水
- 觀察皮膚顏色變化:如發現黃疸範圍擴大或顏色加深,應儘早就醫
- 監測膽紅素水平:定期前往醫院檢查嬰兒的膽紅素水平,特別是有家族黃疸病史或早產的嬰兒
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生理現象,大部分嬰兒的黃疸屬於輕微且會自然消退,但若情況嚴重,可能會影響嬰兒的腦部發展。因此,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儘早求醫,確保寶寶的健康發展。 Avo OutpatientGuard 門診保障可提供高達 100 次門診服務,涵蓋普通科、專科、物理治療及中醫,幫助你減低醫療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