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癌】早期難發現? 6 類高危人群、症狀及存活率
膽囊癌因其早期症狀不明顯,導致確診時已屬晚期、存活率極低而被稱為「沉默殺手」。哪些人特別容易患上膽囊癌?哪些症狀可能是警號?本文介紹 6 大高危人群、常見症狀及存活率,助你提高警覺,及早預防。
甚麼是膽囊?
膽囊是消化系統的重要器官,主要負責儲存並濃縮肝臟分泌的膽汁。當我們進食時,膽囊會釋放膽汁至十二指腸,幫助脂肪的分解與吸收。膽汁中的膽鹼可乳化脂肪,而碳酸則調節消化道的酸鹼值,提高脂肪酶的作用。
膽囊疾病相當普遍,例如膽囊炎、膽囊瘜肉及膽結石。研究顯示,長期患有膽結石的人,其膽囊癌風險較一般人高。
6 大常見膽囊癌症狀
膽囊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與消化不良或膽結石混淆。以下是常見的膽囊癌症狀:
黃疸
當腫瘤壓迫總膽管,使膽汁無法順利排出時,可能導致皮膚與眼白發黃、尿液顏色變深(如茶色)、糞便變淺甚至呈油狀,並伴隨皮膚搔癢。
右上腹疼痛
由於膽囊位於肝臟下方,當腫瘤擴散或壓迫神經時,可能引起右上腹隱隱作痛,甚至發展為劇烈疼痛。
體重下降與食慾不振
癌細胞影響身體代謝,可能導致食慾減退與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
噁心與嘔吐
腫瘤影響消化功能時,患者可能經常感到噁心或嘔吐。
腹脹與腹水
當癌細胞擴散至腹膜時,可能導致腹水堆積,造成腹部腫脹及不適。
膽囊癌成因
膽囊癌起因於膽囊腺細胞發生基因突變,導致細胞不受控地生長與分裂,形成惡性腫瘤。以下是主要風險因素:
- 膽結石:膽結石是膽囊癌的最大風險因素,約一半的膽囊癌患者有膽結石。特別是結石較大或長期導致慢性膽囊炎者,風險更高
- 先天性膽道異常:如總膽管囊腫或胰膽合流異常,可能導致膽汁逆流至膽囊,引發慢性發炎,增加癌變風險
- 膽囊瘜肉:大部分膽囊瘜肉為良性,但若直徑超過 1 公分或生長速度快,罹癌風險可達 30% 以上
膽囊癌高風險人群
膽囊癌好發於年長者,尤其 55 至 70 歲人群風險較高。以下族群更需特別注意,定期監測健康狀況:
- 年長者(70 至 75 歲)
- 中年女性(45 歲以上)
- 吸煙者
- 肥胖者
- 長期膽結石患者(尤其結石直徑超過 3 公分且伴隨慢性膽囊炎)
- 反覆出現上腹部劇烈疼痛者
如何診斷膽囊癌?
由於膽囊癌早期難以察覺,診斷通常依賴影像檢查:
- 上腹超聲波:非侵入性檢查,可初步評估膽囊是否異常。
- 電腦斷層掃描(CT):提供腫瘤詳細影像,判斷大小、位置及是否侵犯其他器官。
- 磁力共振(MRI):能更精確地顯示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係。
膽囊癌分期
確診膽囊癌後,醫生會先進行癌症分期以評估腫瘤是否擴散、是否適合透過手術根治,以及預測病情發展。以下是常見的 AJCC 癌症分期標準:
- IA:腫瘤局限於黏膜層
- IB:腫瘤侵犯至肌肉層
- II:腫瘤擴展至肌肉層及周圍結締組織,但未超出膽囊範圍
- IIIA:腫瘤穿透漿膜或侵犯鄰近器官,但未轉移至淋巴結
- IIIB:腫瘤已轉移至區域性淋巴結,但未侵犯肝臟主要血管
- IVA:腫瘤已侵犯肝臟主要血管
- IVB:腫瘤已轉移至遠端淋巴結或其他器官
膽囊癌存活率
膽囊癌由於初期症狀隱匿,容易誤診為膽結石或膽囊炎,往往在病情已進展至晚期時才被確診。因此,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處於中晚期,導致整體預後較差。根據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即使接受標準治療,五年存活率仍低於 5%。因此,及早發現和治療膽囊疾病對預防膽囊癌至關重要。
膽囊癌治療方法
確診後,醫生會根據癌症分期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案,主要包括:
手術切除
手術的目標是完整切除腫瘤,確保邊界無殘留癌細胞,以達到根治效果。
- 早期膽囊癌(IA、IB 期):通常可透過膽囊切除手術移除整個膽囊及腫瘤
- 局部進展期膽囊癌(II、III 期):可能需進行更大範圍的切除,包括肝切除及十二指腸或胰臟部分切除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 (電療) 透過高能量輻射摧毀癌細胞,用於無法手術的病例、術後輔助治療或與化療合併增強效果。
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
膽囊癌雖難以預測,但透過健康飲食、控制體重、避免吸菸、定期體檢等方式,可降低風險。此外,合適的醫療保險能提供額外保障,幫助減輕突發支出。 Avo 癌症保障重點針對常見癌症,並涵蓋中醫、針灸、物理治療、私家看護等輔助治療,為你分擔抗癌路上的負擔。